10月31日15時37分,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搭載著“夢天”實驗艙,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,而后“夢天”實驗艙與火箭成功分離并準確進入預定軌道,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。這次升空“夢天”實驗艙還搭載了北斗短報文通信子系統,“夢天”實驗艙的成功發射,也意味著北斗短報文通信首次在空間站上開展驗證。
區別于美國GPS等衛星導航系統,中國北斗在無通信信號覆蓋的地方,仍可定位和向外界發送短報文,在災害救援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。北斗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,通過實時導航、快速定位、精確授時、短報文通信等功能,除了能幫助實施救援之外,還能夠監測地質災害隱患,及時預警,有效保護民眾生命財產安全。
圍繞地質災害防治的需求,國內企業結合自身的優勢,開始布局地質災害防治市場。伴隨地質災害監測設備的推廣應用,以及北斗自身的不斷完善,性能得到提升的北斗開始取代美國GPS,在地質災害防治領域得到應用,并逐漸在全國遍地開花。
在搶占地質災害防治領域這塊蛋糕中,空間信息行業企業或許是最先行動的一批企業,這是因為它們一直專注于高精度GNSS產品的研發和生產,有能力開發出適用于地質災害監測的全星座衛星接收機。以廣州中海達衛星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(下稱中海達)推出的北斗接收機VNet8為例。中海達北斗接收機VNet8自2011年開始研發,2012年年初正式推向市場,是當時市場上第一款真正支持北斗高精度的參考站專用接收機,推動了北斗在地質災害監測領域的應用。

▲重慶市壤渡場北安裝中海達地災監測設備監測山體滑坡
與同類產品相比,中海達北斗接收機VNet8擁有四大優勢:設備自帶太陽能板和GPRS無線數據傳輸系統,可適應復雜的地形地貌,選點方便;設備工作幾乎不受自然環境的影響,可以進行24小時全天候的觀測;通過GNSS觀測點的三維坐標可以同時測定;設備具有體積小,耗電少,操作簡便的特點。之后,基于北斗接收機VNet8,中海達升級了地質災害監測系統,該系統基于地理信息系統、GNSS,以及地質災害監測技術,以一定范圍(區域)的滑坡、泥石流及崩塌等地質災變體為監測對象,對其在時空域的變形破壞信息和災變誘發因素信息實施動態監測,收集相關地質環境變化信息,對未來可能發生災害的地段(點)做出預測,從而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決策依據。中海達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先后在三峽黃土坡滑坡監測、劉家峽洮河滑坡監測、三峽重慶庫區滑坡監測、廣元市地質災害監測等項目得到應用,得到了用戶的廣泛認可。
國家的重視,企業的推動,北斗在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領域的應用落地生根,切實為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保駕護航。據數據統計,自2015年以后,每到地質災害頻發季節,北斗每年都能成功預警地質災害隱患,且成功預警的次數在逐年增加。
助力新型基礎測繪建設
掌握一手行業動態
中海達攜最新技術成果及行業解決方案 集中亮相






















頂部